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版权保护条例、专利保护法律,保护原作者、专利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全世界都在努力。本文将说说软件专利保护问题,为做好世界IT行业专利保护寻找新的办法。
5月8日,新西兰政府正式通过一项法案,规定今后在该国范围内开发和使用的软件将不再具有专利保护性质。新西兰规模最大的IT代表机构“IT专家学会”称该决定去除了软件创新领域的一个主要障碍。
“新西兰政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效果好,不排除别的政府相继效仿。”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所所长安晖对这一举措表示关注。确实,他说的这种情况已有苗头——一向为软件专利乐土的美国和欧洲已经无法再不厌其烦地处理多如牛毛的诉讼。
有人黯然神伤,有人拍手称快,手握大量软件专利的已占先机的赢家,和蜂拥而至却处处被扼制的初创者自然对这个法案的反应截然不同。“软件专利的存在是否合理”的争论仍未尘埃落定,但软件专利混乱局面对创新的多层面扼制浮出水面,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正在体现,新西兰政府做法意味深长,变数已生。
专利大户在做什么
如果你以为安卓系统成功,最大受益者是谷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HTC每卖出一台安卓设备,需要向微软支付5美元专利授权费;美国最大的书店运营商巴诺每售出一台安卓设备,需要向微软支付5美元到15美元的专利授权费;此前微软已与中兴通讯、三星电子、LG电子,甚至富士康都达成了安卓专利授权协议——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根据Gartner的预计,2013年安卓设备的销量将达到约8.6亿台。如果每台安卓设备微软收取平均5美元的专利费,那么仅此一项,微软2013年就能获得43亿美元的净收入。这个数字远超微软Windows Phone的营收:Seeking Alpha分析认为,Windows Phone在2012财年带来的收入为7.36亿美元。
专利大户可以躺着享受了吗?它们的创新动力和专利收费动力能否匹配?从高通的情况来看,事实并不乐观。高通2012年财报显示: 2012年,高通的专利授权费收入高达60亿美元,接近其191亿美元总营收的1/3。而且,专利授权费贡献了高通的大部分净利润。“如果一个大型商业公司的专利授权费在营收和净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说明这家公司的业务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的。”业内某大型公司负责知识产权部门的专家表示,“而且围绕专利授权的种种麻烦,足以占去一家公司相当多的精力,阻碍其在业务上的创新。”
高通的这一状况引起了华尔街的忧虑——“移动设备价格的下降和CDMA的衰落会影响高通收取的专利费,但专利费在其营收中又占了如此大的比例,高通的前景令华尔街感到失望。” 业界知名评论家卡洛琳·加布里埃尔在其文章中写道。Bernstein分析师斯塔西·拉斯刚表示,高通需要积极创新,以应对威胁和支撑其知识产权业务。
专利海盗寄生于创新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目的一直存在非议,“无非是看中了后者手中超过1.7万件的移动通信专利”。只不过谷歌这种通过并购而成的专利暴发户更大的目的是“在专利大战中扼制对手”。
谷歌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肯特·沃克在博客中感叹道:“科技公司应对专利诉讼的一个好方法是拥有强大的专利组合,而通过收购公司或者批量收购专利获得专利所有权,可以让企业在专利混战中增加筹码。”尽管如此,谷歌还是对软件专利心有余悸,谷歌前任CEO施密特颇有怨言:“软件在功能上的重叠非常常见,目前软件专利数量约20万件,纠缠于软件专利只会毁了创新。”
谷歌是为此疲于奔命的代表。三星、HTC、LG、索尼这些厂商手中各自握着一些专利,但也常常被拉入专利漩涡。因此它们会绞尽脑汁获取专利——通过“微创新”的方式来增加专利数量。在自由软件基金会FSF资助的纪录片《软件专利的荒谬性》中,有人抱怨:“许多软件专利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创新,这是法律介入的必然结果。”
计算机技术,中兴通讯也陷入了专利怪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兴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企业第一位。但2012年,中兴通讯亏损高达28亿元。这某种程度上说明,专利的绝对数量与创新能力并不是高度正相关的。
如果说这些企业是被逼无奈,那么“专利海盗”则是有意为之了。他们从公司(往往是破产公司)、研究机构或发明者手上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专门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他们最中意的就是软件专利。
高智发明投资咨询公司是最典型的“专利海盗”。它的主要业务是通过收购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发明创造和专利经营权进行二次开发和组合集成,然后许可、转让从中获利。高智发明拥有的专利组合数量在美国企业中排名第5,在全球排名第15。“专利海盗”对创新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们不进行任何创新,却寄生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