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请求处理中...

关于白马藏族民俗舞蹈的研究

2013-09-29 | 1915 次浏览 | 作者: gonzuoshi053 | 来源: 未知

一、 跳傩

“十二相舞”是从原始祭祀形态中发展而来,在最开始的发展中它并非舞蹈,而是一种仪式,从手舞足蹈中有了它自己的顺序和形态,慢慢的有了更多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形成了祭祀舞蹈中的傩舞戏俗称“跳傩”。没有唱腔和剧目只有纯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和意识形态。一般形态都是族人头戴木雕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手舞足蹈,十二相面具是原始祭祀活动中运用的道具,除了狮、龙、虎、熊、牛、豹蛇、凤凰等动物外,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义与十二生肖并不相同。“跳傩”在铁楼乡这一带有不同地域所展现的不同内容和风格。在麦贡山,立志山,中领山,案板地,入贡山,强曲,朱林坡,枕头坝,草坡山,寨科桥,迭堡寨,腰坪山,夹石山,阳尕山,和石鸡坝乡的堡子坪,薛堡寨,博达峰等十余个村寨,其表演形态分别为跳傩的不同表演形态分别为傩舞,池哥昼,麻昼,秋昼,阿里改昼,杀野猪,池母擀面,拐疙瘩,麻够池,甘昼,火圈舞。

(一)祭祀傩舞

以驱邪纳吉为目的的祭祀傩舞,如池哥昼,麻昼。池哥昼以驱邪祛鬼,纳福为目的,表演和祭祀议程,仪式相统一,自始至终在打击乐伴奏下以挨家串户跳傩的方式表演;麻昼以娱神,祭神为目的,一般在较为开阔的的场地以转圈摆阵,模拟动物翩翩起舞的跳傩方式表演。池哥昼,属于男子集体傩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按角色及分工可分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玛舞三部分。其中男面相由三位或四位男性装扮,舞者头戴木雕彩绘面具,反穿羊皮袄,后缀短尾巴,身挂铜铃,左手执兵器(木刀或木剑),右手执牛尾,表演池哥舞步;女面相舞由两位男性装扮,舞者亦头戴面具,身着女性民族服饰,徒手表演池母舞步;知玛由三位男性(两大人,一小孩)装扮,脸上涂抹锅墨,一人身着破烂的女性服饰,身背象征婴儿的道具,手拿拐杖或者讨饭碗,扮演女性;一人身着破烂的民族服饰,手拿拐杖扮演男性:一男童手拿拐杖扮演小孩,三人共同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知玛舞步。男面相傩面具隆鼻巨口,嗔目獠牙,狰狞恐怖,表演动作粗犷铿锵,腾折有力,起伏较大;女面相傩具慈眉秀目,仪态可掬,表演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起伏较小;知玛角色满脸黝黑,衣着简陋,代表传统故事中人物原型,进行以纳福为内容的逗趣表演,动作自由灵活,诙谐滑稽,模仿力较强。麻昼,属于傩舞六人舞。由六位男性分别头戴狮,虎,鸡,牛,龙,猪头面相的面具,身着艳丽彩裙,手拿红,黄,绿色彩绸,跟随打击乐节奏以逆时针转圈的方式做模仿动物动作的舞步进行表演。表演有固定的套路和身法。常见套路有十二大套六小路六种标志型动作。转一圈为一路,每一小路开始和结束都有固定的节奏和舞步形式,由二到三个固定连接动作加一个专有的标志型动作交替表演构成,舞步为碎步,踢腿,搓步,踮步,扩胸,转身,开跨,晃手,左右拧身等,舞步时缓时急,动作复杂多变,轻而铿锵,盈而有力,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情景傩舞

取材于原始信仰中的图腾神话、先祖狩猎、历史典故等题材的情景傩舞,如麻够池,拐疙瘩,甘昼,秋昼,池母擀面,杀野猪,阿里改昼等,这类舞蹈包含了前面所说的各种舞蹈表演形式,由傩舞表演者中的个别角色在傩祭祀仪式的一般场合随机进行表演,内容以展现白马先祖生存,创业,战斗,等原始场景为基本素材,目的在于追述祖先功绩,凝聚民族情结。秋昼,属于傩舞二人舞。在池哥昼傩祭祀队挨家串户进行驱邪仪式期间,由池哥扮演者中任意两位表演,表演时两人做相互搂抱,背靠背膝对膝,弓步推挤,相互挽肘作厮杀等动作,节奏明快,夸张,体现出池哥的强健和威猛。阿里改昼,一般于池哥昼祭祀队在村民进行驱邪仪式过程中,由二至三位知玛进行表演,基本舞步为两人相互推挤,搂抱,按压,双手左右摇晃,单腿跳等动作,表演以展演传统捕猎,杀兽,肢解动物尸体等情景过程为主,模拟白马人原始的狩猎场面。杀野猪,属于集体舞,一般在池哥昼祭祀送神仪式结束时,在较为空旷的场地表演,表演由野猪扮演者,池哥昼傩表演者和若干民众共同完成。表演时,由一人头戴野猪头面具,在空旷的场地里随打击乐节奏转悠,作野猪啃庄稼动作,池哥表演者全体成员和民众手拉手,肩并肩列队大声喊叫,围追野猪,野猪到处躲藏逃窜随鼓点节奏的逐步加快,围猎圈逐渐缩小,野猪被层层围堵,随着几声炮响,野猪倒下,人们开始肢解野猪,围猎大获成功。整场表演动作逼真,原始古朴,叙述了白马人先祖团结一致集体围猎的原生场景。

池母擀面,属于傩舞二人舞,是池哥昼祭祀活动中有情节的女面相傩舞,一般在池哥昼傩祭祀进入村民家驱邪过程中由两位池母角色进行表演。表演时,伴随打击乐节奏,二位女相模仿女性和面,揉面,擀面,切面,倒水,捞面等劳动过程,表演动作细腻,流畅,体现了白马妇女厨房劳作的原始场景。拐疙瘩,是池哥昼祭祀仪式中有情节的傩舞。由池哥昼傩舞表演者和民众在村寨外空旷地共同表演。池母,池哥,知玛的舞蹈动作和池哥昼傩舞的舞蹈的舞步想同,民众舞步以自由走步为主。整场表演在打击乐伴奏下由池哥昼傩舞队带领,沿田埂做直线,曲线,圆圈等场景变换,意在追述白马人祖先艰苦战斗,不断迁徙的历史场面。

麻够池,是祭祀仪式中有情节的傩舞。由池哥昼傩舞表演者和群众表演共同表演。表演一般分为两队,每队均由以为首领,两位池哥和若干民众组成,表演结合祭祀过程进行,分为:山上(祭祀地)和山下(寨中开阔地)两处表演场地,山上作为祭祀,练兵场地,山下作为模仿白马人战争战斗场地,整场表演,过程,动作较为固定,队形变换多样,以突出正反两军多次相遇,厮杀打斗的历史场景为主。甘昼,属于傩舞二人舞或四人舞。一般在麻昼表演的间歇由二位或四位男性,头戴阿里嘎面具,身着白色上衣,双手拿牛尾,伴随打击乐伴奏表演传统固定的甘昼傩舞动作,舞步规范,固定,动作干练,节奏明快,幅度夸张,有力,体现了白马人力量与强悍的特质。

(三)自娱性“跳傩”舞蹈

火圈舞,属于自娱型集体歌舞,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人数多寡没有限制,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功能,现在已演变成民俗歌舞,火圈舞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白马人的凑柴烤街火活动开始表演,正月十八日随整个春节祭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历时四十天。火圈舞的表演没有伴奏,属于徒步歌舞,动作和速率较为平缓和舒展,多以边跳边唱,顺,逆时针围着篝火转圈形式进行。火圈舞的舞步较为丰富,每种舞步都有固定的演唱曲调及对唱形式。演唱曲调,舞步动作从开始的的平缓跳圆圈到结束时速率渐快,曲线变换队形一气呵成,较为连贯。常见舞步有横移步,前后交叉跨步,身体前俯后仰,跺脚,撅臀,下蹲等。最有特色的白马人火圈舞是“跳火圈”,白马语称为“盖车”舞,或“越城”舞,一般参与者多为男子。表演时,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快速跳圆圈,比试参与者的力量与勇猛。

文县傩舞是白马藏族代表性的舞种,傩舞集“歌,舞,乐,节”为一体,已传承千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也是目前陇南地区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藏族舞种,被誉为白马藏族的活化石。近年来,当地政府比较重视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对县境内的傩舞歌,舞,乐,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了大量的相关傩舞等非遗的文化产品,但是傩舞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艰难的传承道路

傩舞——池哥昼,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彰显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重要资源,被誉为“活化石”和“民族记忆背影”。尽管已列入名录,但是傩舞,属于原生态舞蹈,而舞蹈艺术的提炼和整合关系到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仅存的老艺人和影像资料远不能让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把原始的风韵和传统的艺术形态很好的传承下来。现在村寨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拥有传承民俗艺术的心态去学习跳傩了,所以民俗与新进文化的摩擦使得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道路走得艰难而漫长。原生态舞蹈是课堂舞蹈的最初模型,而在二者进行转换的这个过程中不仅复杂而且需要严谨的提炼,不会跳当地原生态民俗舞蹈的人是无法进行真正的提炼的,而表演较好内容展现齐全的老艺人,往往在艺术素养、整合、加工、提炼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又欠缺。传承与发展之糟糕的现状让人堪忧的同时又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原始艺术的传承需要同当下的时代背景去解决,社会的发展不能摒弃原始的民俗艺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得发扬得传承,要把它展现在世人的舞台上,而不仅仅只是载入史册,因为舞蹈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肢体语言与极富有生命力的延续。白马藏族民俗舞蹈艺术得天独厚,多姿多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挖掘与领悟,让世人来了解和感受。

三、关于民俗舞蹈未来的发展

白马藏族民俗舞蹈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抢救第一,创新第二。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去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陇南当地政府及其相关人员应该对白马藏族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编写保护性的文献材料来传承规制当地民俗歌舞艺术的发展。县政府应该持续组织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白马藏族文化之乡的战略,每年制定一个时间精心组织举办民族文化节,吸引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参与和观赏,引起各地区的广泛关注,去欣赏这片被遗失在角落的风景,让更多爱好民俗艺术的人们去了解接触从而达到发展的初衷。由于白马藏族的歌舞使用的是原生态音乐,多为当地艺人用传统民乐进行现场演凑,音乐与舞蹈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元素,应该将演奏的音乐加工收录,开发一批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为舞蹈教学带来新的元素,让这些音乐走进人们的生活里。舞蹈艺术的发展必定是重中之重,在当地如果将白马藏族的特色舞蹈教给当地的孩子们,把民俗舞蹈汇编为课程在全县的中小学中普及推广,把傩舞编排成舞蹈节目,参加民族民间舞蹈展演,参加全国性的舞蹈比赛,让他们的舞姿去夺取专家的眼光和关注,会从中获取更多发展与研究的帮助和平台。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将这种独特赋有民间韵味的舞蹈经提炼、加工、凝练出科学的训练价值,并引进课堂形成系统性训练教材,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地保护传承濒临消失的民族民俗舞蹈。我相信,在当前文艺复兴的大好背景下,在许多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会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相关服务

  • 学术报告PPT设计与完善,学

    学术报告PPT设计与完善,学术

    ¥200.00元/项
  • 董老师(有71892部队医院培

    董老师自我评价:1.个性开朗乐

    ¥150.00元/千字
  •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Career)一词,不同于工作(Jo

    ¥200.00元/千字
  • 各种专业英文文献翻译

    本人工科研究生毕业,已翻译过

    ¥50.00元/千字
  • 英语演讲稿写作、修改及各

    胡老师自我评价:在本科期间获

    ¥200.00元/千字
免费开办
工作室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