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在舞蹈艺术创作和表现过程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是没有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民间舞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技巧的运用既要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又要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要想更加完美的表现舞蹈,诠释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掌握娴熟的技巧。但就目前来说,还有很多人对中国民间舞还不是十分了解,还认识不到技巧在中国民间舞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 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
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蹬、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的运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
与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不同的是,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再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雄鹰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般悠然自得。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它们表演中的“技巧性”很强,动作做的也十分到位。但单凭这些技巧是不能诠释舞蹈的,更不能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这些仅仅是毫无艺术感染力的技巧罢了,更像是杂技,而不是舞蹈,因此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与之相比,我非常喜欢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该舞蹈所表现出的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这才是观众所希望欣赏的舞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经不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四、结语
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是丰富的,其“品质”是独特的。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另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还有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蹈中没有的,但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民间舞技巧应该向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和强化。在中国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我们应坚持贯彻“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应该指出,中国民间舞系的技术技巧课已经初见成效,在它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大家共同开展进一步地探讨和思索,需要大家的大胆实践和总结。以上是我对中国民间舞技巧这一课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但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一谈的。希望以这些理论作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表现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