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触媒理论与高铁枢纽站
1.1城市触媒的内涵
“触媒”(Catalyst)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以小剂量使用的物质。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改变或加快反应速度,而自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21。20世纪末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根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首次将“触媒”应用于城市开发设计中,并提出“城市触媒”概念。所谓“城市触媒”是指城市化学连锁反应中激发与维系城市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体”,它可能是一间旅馆、一座购物区或一个交通中心;也可能是博物馆、戏院或设计过的开放空间;或者是小规模的、特别的实体,如一列廊柱或喷水池嘲。国内学者金广君经过归纳总结,指出城市触媒是“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能加快或改变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素”,即通过某一特定触媒元素的介入,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进城市建设客观条件的成熟,从而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意志持续地、渐进地发展。显然,高铁枢纽站作为新型交通中心以其便捷的交通连接集散大规模的人口、大容量的信息,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触媒元素”,无疑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城市触媒的作用及发生过程
从城市触媒的观点来看,其作用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激发,强化,修复,创造。所谓激发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局部发生变动引发邻近地区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带动更大范围全面的激活和复兴;强化是指触媒可以提升现存有利元素的价值或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换;修复作用则表现在对其周边环境的改善和复兴上;创造作用主要是对全新生活氛围的创造、对额外商业价值的提升。其作用过程大致如下,最初触媒仅作用于邻近的城市构成元素,改变现有元素的外在条件或内在属性并推动周边地区功能转型及资源整合;随着周边地区资源的整合吸引更多新的城市元素集聚,原始的“触媒点”与新元素一起共振、整合,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触媒点,并使效应不断向外扩散,最终产生一种联动的城市开发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触媒元素内部也进行渐进式的自我更新,同时与原有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和创造新动力。
1.3高铁枢纽站触媒效应
作为特定的“城市触媒”,高铁枢纽站的触媒效应及作用过程有所演化,主要体现在首先通过对高铁枢纽站进行开发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从而打破城市“平静”,迅速积聚生产要素,并与周边地区通过共振、整合等产生连锁反应,激活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关联互动的统一体,也即更大规模的城市触媒——高铁站区,最后与整个城市发生“链式反应”;伴随着高铁枢纽站的投入使用,快捷的交通吸引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为城市创造了有形、无形的新资源,强化了设站城市增长极地位;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以高铁站区为引擎,推动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逐渐合理化、高级化,环境不断优化。具体而言,高铁枢纽站的“触媒效应”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等三个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强化城市增长极地位;(2)提升城市门户形象、推动城市文化交融、加剧社会分化等;(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旧城区的更新改造以及推动城市中心多元化发展等。
2 高铁枢纽站对城市经济层面的触媒效应
高铁枢纽对城市经济层面的触媒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高铁枢纽由于汇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引发了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为“触媒点”推动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其次,由于高铁站吸引更广阔的各类生产要素集聚,促使各类企业不断聚集设站城市,借助高铁站的便捷性降低企业间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资采购、流通、交易、销售等成本,同时加强企业问交流、协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后,高铁枢纽的落户促使城市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产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城市在更广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也得到提高,这一系列的触媒效应使得城市的增长极地位得到加强,引领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2.1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
作为高速铁路的核心部分,高铁枢纽站对城市产业的触媒效应主要从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来推进。首先,高铁站以其便捷的交通,汇集大量的人流、信息流,促使以提供各种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如:金融、商贸、旅游、酒店、娱乐、会展、休闲等的需求在高铁站区不断增加,进而形成了以高铁站区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经济高地,引导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例如里昂高铁站周边地区从1983年到1990年间的办公面积从17.5万m增长到25。1万m,年均增长5.2%。其次,高速铁路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时问距离,降低了高铁沿线间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使得人们的业务往来更加密切,信息交流、科技扩散更加迅速,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和流动,为设站城市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为产业技术提升创造了可能。最后,由于城市触媒的作用力与空间距离成反比例关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触媒效应不断弱化,形成了以高铁站区为核心的产业圈层式布局形态,即核心地区、影响地区、外围影响地区,其中产业由核心区到外围影响地区呈现出从高端到低端的变化。
2.2提高企业竞争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足轻重,而竞争力是其基本保障,高铁枢纽作为新型城市触媒元素,对企业竞争力也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高铁枢纽以其便捷的交通,极大的改善了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聚集于此。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加强企业间各种经济技术联系,催生企业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同时促使企业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搜寻、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等各项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间相互交流、协作,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市场范围来看,伴随着高铁枢纽的开通运营,以长距离、大客流运输为特征的高铁在枢纽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本质上扩大了设站城市的经济腹地,在提高当地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最终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例如法国南特市在高速铁路系统(TGV)开通后,为搬迁到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公司提供选址和规划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为新成立的公司在高铁站附近专门设置产业孵化区,在产业孵化区内,办公楼的租金比南特市的办公楼租金平均水平要低大约25%。巴黎至里昂高铁建成后,首先巴黎的一些公司开始在里昂设立分部,同时里昂的一些小公司也开始为巴黎的许多公司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3强化城市增长极地位
伴随着高铁枢纽“触媒效应”的不断发酵,城市交通可达性、区位优势得到明显改善。凭借高铁的便捷性,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以高铁站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范围内不断积聚,并通过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不断整合、优化,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势——接近的便利性、企业新生的便利性、创新的便利性和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便利性。枢纽城市不断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又不断的向外输出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城市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成为引领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切都源于触媒元素——高铁枢纽站,正是这一诱发点催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了围绕高铁枢纽站的城市经济高地,并把这种效应扩展到整个城市层面,强化了城市增长极的地位。
3 高铁枢纽站对城市社会文化层面的触媒效应
高铁枢纽站对城市社会文化方面的触媒效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着集聚人口、提高劳动就业水平等作用,还有丰富大众文化、强化市民文化身份以及实现文化包容等意义,当然也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城市门户形象、推动文化交融、加剧社会分化等。
3.1提升城市门户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与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的总体特征给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的印象和感受,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高铁枢纽站作为城市的窗口,在城市形成、发展和演变中,担负着城市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因其集散城市内外大量人口成为城市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和门户地区。相对于其他交通枢纽地区,高铁枢纽地区是城市未来大规模建设和改造的重点区域,形象展示成为高铁枢纽地区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延续原有的城市文脉,修复现有的城市环境,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等手段,高铁枢纽地区创造性的提供了干净、整洁的设施环境,现代化的服务体系以及秩序井然的经济活动等,为城市展示门户新形象添砖加瓦。
3.2推动城市文化认同与交融
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加强了地区间的人员流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高铁枢纽站区作为高铁重要节点,其对城市文化的触媒效应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首先是有助于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是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枢纽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积极性,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高品质的城市门户,有助于市民对枢纽门户形象的认同,进而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自豪感、认同感;除此之外,鼓励广大市民参与高铁站志愿服务,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对城市认可度不断提高。关于推动多元文化交融,可以从人口流动情况来比较,日本东北新干线开始运行后沿线城市的人口增加30%。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后,天津观看艺术表演人数同比增长40万人次,较之前5年创出新高。来自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不断碰撞、交流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高铁枢纽地区在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实现多元文化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4 高铁枢纽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触媒效应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其形成与演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尤以交通为重,伴随着高铁站区这一新型交通中心的大规模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触媒变化,最直接的变化是高铁站区的建设推动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问接变化是加快城市旧城区更新改造,同时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内部流动、重组,并在枢纽站区形成新的城市增长点,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4.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日本横滨高铁站位于市中心北部约7 km,从1974年建成后到1989年15年间,平均每天客流量只有1万人,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也不理想,但是1989年后客流量有明显的飞跃,达到2.7万人,周边的新区也开始逐渐形成,造成这种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建设了一条连接新站与城市中心的地铁[51。相关研究也表明,如果高铁站区想成为城市发展中极具活力的地区,充分发挥其触媒效应,就必须注意“与城市经济形成互动,提高交通可达性和通达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目前这一现象已被有关各方认识到,并在高铁站区建设发展初期就通过大力推进交通、市政、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加强枢纽站周边地区与城市的关系,以能更好的与城市经济活动产生互动,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也证明,高铁枢纽站区建设时期,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市政设施超常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强化等都得到了长足进步。这也是高铁枢纽触媒效应的真实写照。
4.2加快城市旧城区更新改造
对于把高铁站设置在中心城区的城市来说,由于原有城市中心地区各类功能和设施已经相对饱和,尤其是随着地价的提升和交通拥挤的恶化,城市老的中心城区面临开发动力不足、地位不断弱化的困境。此时,以汇聚强大的人流、信息流为特征的高铁枢纽站的植入,将会通过提高基础服务设施水平,推动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来逾越高地价的压力,从而使城市旧城区功能实现转换,逐步走向高端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加快更新步伐带动周边地区新一轮的复兴,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再城市化”过程。以法国南特TGV高铁站为例,南特高铁站位于城市中心地区,高铁站西南方QuratierLu地区过去是工业区,并混杂部分居住和少量办公建筑等,高铁站建成以后,功能定位为面向市区和区域的商业服务功能,并鼓励对未充分开发地区重新进行开发建设,降低进驻企业的发展成本,加强土地使用强度,倡导土地混合使用。最终结果是工业区变为以商业办公、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由于其提供的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使得本地区具有不可比拟的卓越区位条件,进而重新焕发生机。
4.3推动城市中心多元化发展
随着城市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大城市面临着过度膨胀所引发的人口高度密集、地价飞涨和基础设施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给城市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单中心逐步向多中心发展,是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而高铁站的引入,特别是在城市外围或边缘区新建的高铁站,对城市多中心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触媒效应,同时也为设站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作为实现大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重要工具,其触媒效应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诱发周边地区生产要素不断积聚、成长,并与周边组团、中心城区的联系不断加强,通过凸显自身特色,承担培育新的城市增长点、疏解中心压力的职能,最终在新站周边演变出城市副中心,并在城市更大范围内实现分工协作,共同构筑城市的多功能、多层次体系。可以说,高铁枢纽站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集聚因子,其触媒效应直接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的网络化发展模式演变。
以日本东京为例,19世纪5O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东京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市都心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都心地价高涨,城市功能单中心高度聚集,由此引发通勤时间长、中心区交通恶化等问题。因此,1968年第二次东京区域规划提出将生活、教育、研究等机构设施向郊区疏散,沿山手线建设新宿、涩谷、池袋等三个副都心来分散中心区高密度压力,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这三个副都心无一例外都位于重要的铁路客运交通枢纽上,凭借着其便利的集散条件和强大的集聚能力迅速培育出功能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城市副中心。
5 结语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高速铁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是由其核心组成部分——高铁枢纽站来进行的。然而对城市而言,高铁枢纽站只有与周边地区相互联动形成一个统一的高铁站区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触媒效应,并迅速的成为城市经济高地,推动城市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门户形象,促进城市社会文化的交融,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
但是由于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高铁站自身规模等级和区位条件不同,致使高铁枢纽地区对城市所产生的触媒效应也存在差别,包括触媒效应的大小、方向和持续性都有不同的表现。此外,高铁枢纽站区开发也会对城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占用原本属于改善民生的资金,助推整个城市房价不同程度的上涨,加剧弱势群体“挤出效应”和交通拥挤现象等,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社会问题更加集中凸显。例如法国“欧洲里尔”工程虽然极大的推动了地区发展,但同时也扰乱了其他地区新办公楼的建设周期,还促进了低收人家庭向大都市房地产便宜地区的转移。因此,高铁枢纽站对城市的“触媒效应”需要各方权衡利弊,在积极利用正面效应的同时,努力削弱其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